重阳糕的来历——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九月*****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点上蜡烛灯。这大 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
重阳糕的来历——重阳花糕的来历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。《南齐书》卷九上说,刘裕纂晋之前,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。一时兴起,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。等他即位称帝后,便规定每年九月*****射箭、校阅军队*****传说,后来流行的重阳糕,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。
重阳糕的来历——另一种传说重阳糕的来历则流传于陕西附近。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。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,卧病长安,八月下旨放榜后,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,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。家里没人打发赏*,报子就不肯走,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。等康海病好回家时,已经是重阳节了。这时他才打发报子,姶了他赏*,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。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。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,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,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,讨一个好兆头。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。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**插萸可以避难消灾,或直接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除了佩带茱萸,人们也******,唐代就已经如此,历代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