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路边早餐摊主到十店“***” 北斗星高调“亮剑”,实现华丽“逆增长”;还记得1991年冬天韩村街边那个卖馅饼的早餐摊吗?还记得天刚蒙蒙亮时与你相伴的北斗星吗?“还是同样的配方,还是熟悉的味道”一句话也道出了盘结于老保定人心中22年的熟悉感。
没错,北斗星的猪肉馅饼、云吞就是*能勾起老保定人“馋虫”的美食,从1991年到现在,22年的坚持、奋斗,22年不变的老味道,都离不开北斗星的“***”张志民,在他**下,北斗星从1个路边早餐摊发展成为11家连锁直营店;在保定餐饮业“*途冷淡”的背景下,实行 “华丽”逆增长。祭出的“冀菜”大旗,筹谋未来“快餐”发展,打造中国人气*旺的大众餐厅,一直是张志民的理想和奋斗方向。
“登堂入室”
小馅饼做出大文章
张志民,土生土长的“内秀”保定人。提起这个名字,圈外人可能觉得实在是普通,可提起北斗星餐厅,老保定们都按耐不住了,这是凝结着保定“早餐文化”和记忆的地方,张志民就是北斗星“掌门传承人”。在“会吃”且“竞争激烈”的保定餐饮业,能一步一步踏实打拼、一步一步蓬勃发展的事例不多,张志民所**的北斗星就是其中之一。
1991年11月,因为母亲从南关鞋厂下岗再创业,刚刚20岁的张志民就跟着母亲在韩村北路街边,摆早餐摊卖肉饼、云吞。因为馅料味道好,适合老保定的口味,并且干净卫生,这肉饼很快就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和喜爱。“当时条件特别苦,我们在韩村路边上只是一个路边摊,没有门面,我爸每天都要用三轮来回运送桌子椅子。当时又没有什么消毒设备,我们就把碗筷用沸水煮,这样一来,顾客能看见也就非常放心了。”张志民谈起创业之初,情不自已地说道,“其实当时的想法,只是为了谋生,没想到一推出来着肉饼,就这么受欢迎。”
在张志民不多的话语中,“口碑”这个词占据十足的分量,更是透露着满满的自豪:“我姥爷当了一辈子的厨师,做肉饼可以说是**下来的手艺。如果这馅饼味道不好,人们也不认也不会来吃的,这都是****挣来的。”张志民从母亲开始卖早餐起,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帮忙,帮父母卖完馅饼,还要去当时的省印上班,“刚开始创业那些日子,非常忙,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去店里帮忙。”**下来,能实实在在休息的时间少得可怜。
5年空档期
亲力亲为“痴心”店铺经营
凭着年轻人那股子干劲以及对“经商”的热情,和祖辈耳濡目染的熏陶,张志民开始谋划着自己的未来。1994年3月,张志民怀着一颗年轻“躁动”不安分的心,从当时效益非常不错的省印辞职,毅然决然地开始“全职卖馅饼”。“当时单位也挺重视我的,但自己不想被禁锢,一定要出来闯一闯,所以就辞职了。”张志民笑着说,“当时我父母坚决不同意,说要给我开工资,不许辞职。他们的观念都很传统,当时就认为能有一个稳定工作,就已经非常不错了!”
张志民为了更好的经营,还曾专门学习。“当时我还专门去石家庄的河北饭店学习了半年时间。回来后,我们就筹划着要开店了,就是我们的**家店五四路店。”从1994年辞职到1999年,整整5年时间,张志民一门心思的在店里搞生意。“5年时间里,我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饭店,吃住都在店里,甚至晚上还要看店。当时的想法是不找对象,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,真是‘心无杂念’地想把店弄好!”
那5年的奋斗,对于张志民来说,是辛酸也是成长,“当时每天早晨5店起床卖早餐一直到10点多,然后紧接着就是中午的正餐。这**干活下来,父母看我太累了,根本就没时间休息,就说什么也不让我卖晚餐了。”
进军石家庄
团队作战实现“逆增长”
从1991年的早餐摊到一个7、8平米的小店面,再到1994年近200平米的五四路店,张志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做用心去做北斗星的餐饮。“到了1998年,我们就去石家庄开分店了。当时感觉自己的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么多店,出品、服务达不到自己的要求,管理也遇到了瓶颈期,于是就想到组织学习。”
张志民“走出去”的思路在北斗星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“当时接触了不少清华北大的相关课程,学习一些管理的方法,回来就对员工进行培训。”到1999年,北斗星已经拥有5家店面,其中石家庄2家,保定3家。而张志民的管理思路也开始调整为“培养中层管理者和***团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