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潮衣,玩撞色,你怎么也没办法把董克平和“循规蹈矩”的美食家画上等号。当然,他也不喜欢这个称呼,“我只能算是文化人+吃货。我们这一代不可能产生美食家,再过几十年或许有。”
董克平是《舌尖》系列的美食顾问,如果连他都觉得够不上美食家,这个称呼岂不让人噤若寒蝉。不过他的标准是—这个行业在中国撑死只积淀了20年的时间,若要称家,实在不够。
“美食家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的。中国的美食评论和美食杂志大约在1995年以后才出现。这个时候,人们开始大量进入餐馆,根据消费形式的变化,才开始出现介绍美食的文字。满打满算20年,对于任何一个人乃至中国美食来说,都是浅薄的。再往前推,大家饭都吃不饱,都是为了活着,何来美食一说。只有食物富足,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时候,人才会产生美食的概念,所以还要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有美食家。”
董克平语气和淡,抽一口烟,轻轻松松就把自己也“一竿子打死”,所以他写的书叫《吃货》,也没取什么高大上的名字,不过销量倒是出奇的好。他的文字的确有股淡雅而有生机的醇香,最近的一篇博客,他写到了小西村的馒头,“这里的人主食是面食,馒头为主。妇女们能把面食做出花来,而且味道极好,白嘴我都能吃掉一个!老肥发的面,雪白暄腾,泛着浓浓的甜香,看着就惹人爱怜。”
其实也没什么直接跟味觉发生联系,也没什么让人顿时口水满挂,但这些朴实的文字,会让人有种蠢蠢欲动的兴奋,带着好奇与不确定。
他的穿衣风格也是如此,接受采访的那天,他穿了一条Bape的裤子,一件Ralph Lauren的T恤,简简单单却显得很潮,董克平说自己穿衣其实很随性,合体、舒服、有品牌的衣服,想到什么就穿什么,不过通常不会喜欢中式的打扮。
“我不喜欢把自己弄成学究那样。现在这个社会是开放的、奋进的、年轻人的社会,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老年人这样,以示自己有什么?有什么就是有什么,而不是靠你穿成什么去告诉人家的。”
杭州是董克平经常来的地方,对于杭帮菜,他做过系列的深究,而且作为一个北方人,他认为杭帮菜是最好地保留了北方饮食特点的菜系,相对于苏州上海无锡,更容易受到北方人的欢迎。
“杭帮菜一直是个锐意进取的菜系,前些年间,杭帮菜完全是拿来主义,把全国各地的菜,只要是好的,都取一点长处融入到杭帮菜里面,形成了杭帮菜在全国的发展推广的态势。”
我感觉董克平不像是那种为了给“东道主”面子往好里说的人,果不其然,还没等我猜出他要朝什么开火,他就加快语速直言直语地批评起杭州大名鼎鼎的几家餐饮店:“其实绿茶、外婆家这种餐饮的出现,是让中国餐饮走向粗鄙化的一种很恶劣的行为。我倒是喜欢杭州接地气的面馆,像抚宁巷的方老大面,真的很不错。而这样的面馆,杭州有许多家,我都很喜欢。”
董克平说的就是那个骑行西藏,继承老爸手艺的方榕汉。他甚至能说出小方很多故事,显然是做过功课的。董克平说,这就是美食的终极意义,不光是味觉的体验,更是与人、与社会发生的联系,“所以提到舌尖2,很多人会觉得它不如1好看,因为1渔舟唱晚,而2与现实发生了联系。介入了生活与现实,就会有不愉快,就会有不完美,所以看上去没那么爽了,但这才是真正的美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