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重阳节北京登高望远好去处

2015-10-21来源 : 互联网

又逢农历九月初九,重阳节到了。重阳节传统一定要登高望远、赏菊花喝菊花酒,如今我们又多了一项,敬老。

金秋的十月,正是天高云淡,金风送爽,登高远眺的好季节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,据说,在汉宫中,每年农历九月初九,都要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以求长寿。人们在赏玩菊花、佩戴茱萸、吃重阳糕的同时,*重要的活动就是携酒登山。

至明代,每年重阳节,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,举行庆贺活动,皇帝还要亲自登高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,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。登高所到之处,一般是登高台或高塔。今天我们特辑几处前人在重阳节时登临之所,有此雅兴的朋友,不妨在重阳节时与家人朋友亲临几处,登高感怀。

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

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,这**二九相重,俗称“重九”。《易经》云“以阳爻为九”,将“九”定为阳数,两九相重为重九,日月并阳,两阳相重,故名重阳。重阳节的起源,*早可以推到汉初。

据说,在汉宫中,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,都要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以求长寿。汉高祖刘邦的爱姬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,其贴身宫女也被逐出了皇宫,于是这一习俗便传入了民间。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。

至明代,每年重阳节,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,举行庆贺活动,皇帝还要亲自登高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另外,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双九还是生命**、健康长寿的意思,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。

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,有插茱萸、饮菊花酒、吃重阳糕、登高等风俗。茱萸,也叫越椒,或“艾子”,是一种常绿小乔木,气味辛烈,据说有避邪之用。杜甫的名篇《登高》中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。《艺文类聚》引《续晋阳秋》说:“世人每至(九月)九日,登山饮菊花酒。”

据说古时的菊花酒,可不是一般的酒,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。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,重阳糕又叫“菊糕”、“花糕”,即古时的“蓬饵”。

因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重阳佳节,不能登高而吃点糕,也算应了登高之意。据说皇帝在重阳日,还要以花糕赐宴群臣,举行骑射活动。

**御用的登高之所

明代皇宫每到重阳节前,自九月初一起就要吃花糕。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**,皇帝要亲自登高,以畅秋志。

明朝皇帝重阳登高*选——兔儿山

现在北京皇城*高点要数景山了,但在明朝,景山可不是*高的,明朝皇城内*高的山是兔儿山。据史书记载兔儿山高约五十丈,换算成现在的高度有一百五六十米,相当于三个景山那么高。

兔儿山位置在西安门内府右街图样山胡同附近。这一带在明代属西苑,因附近原有兔儿山故名。1911年改称图样山。1965年将西土地庙、槐树胡同并入,定名图样山胡同。

兔儿山有人称其为旋磨台,俗名转马台。山上垒石为山,穴山为洞,东西分径,可迂折至顶,山顶有旋磨台。明嘉靖十三年(1534年),在山顶建有宫殿曰清虚殿。兔儿山在山腰累石为洞,刻石为盘龙,有水自盘龙龙吻而出如瀑布一般,倾泻而下,水流分入小洞,复由殿侧注入兔儿山前的池中。池与园中水道相连,在园内弯曲流淌如九曲流觞。兔儿山上乔松参立,古藤萦绕,悬萝下垂,池边奇石林立,雕琢奇异,布置神巧。兔儿山一直以奇石为盛,据说这些石头是元人自南方运来,每运一石,折粮若干。

当时站在兔儿山四下俯瞰,整个都城尽收眼底,兔儿山的北边还有一组大光明殿等宫殿建筑,既能看景色又便于休息,因此兔儿山成为帝王重阳登高之处。每到重阳节,宫监内臣还要换上重阳景菊花补服,吃迎霜兔菊花酒。

明天启五年(1625年)重阳节,熹宗朱由校携带着宫眷来兔儿山登高过节。钟鼓司邱印为皇帝“表演节目”,演的竟是洛阳桥记攒眉黛锁不开一阕。朱由校是个糊涂皇帝,竟没听出不妥。

第二年重阳节,朱由校又来兔儿山登高,节目竟还是去年的洛阳桥记。宫里的人们私下里纷纷议论,“这可不是好兆头”。在《天启宫词》中有诗记录此事:“美人眉黛月同弯,侍驾登高薄暮还。共讶洛阳桥下曲,年年声绕兔儿山。”果然没几年,明朝的江山已是内忧外患。崇祯末年,崇祯皇帝重阳登高时留下的诗句就写道: “重阳旋磨台,共进菊花怀。歌曲征亡国,愁眉锁不开。”

兔儿山在重阳节是皇帝登高的地方,平时就留一些宫内的内监道士守着。明朝的嘉靖皇帝迷信炼丹,他与陶真人就在这兔儿山上炼丹、修炼。为此,宫里养了一批内监道士。虽然嘉靖皇帝迷信炼丹,但到头来也没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,没几年他就撒手西去了,兔儿山的炼丹活动也就停止了。

到了天启年间,天启皇帝宠信他的乳母客氏和魏忠贤。这二人在宫中是无法无天,宫内的太监、宫女要有忤逆他们意志者,就会被关在兔儿山。

明朝亡后,到清朝,兔儿山虽犹在宫苑之内,但逐渐被废弃了。兔儿山上的奇石,有的被搬走,有的被皇帝赏人。后来宫苑缩小,兔儿山就被铲平了。

据史料载,明朝皇帝重阳节除了去兔儿山清虚殿,还会去万岁山登高在皇城里有两座万岁山,一座是景山,另一座是北海公园的琼华岛。

景山*早形成于辽代,那时的景山只是一座土山,名字就叫“土丘”。元至元四年(1267年)于金中都以北兴建大都城,景山被囊括在了元朝皇城的御苑之内,成为皇宫的一部分。到了明朝,明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,“土丘”就位于紫禁城之北,取名为“万岁山”。由于万岁山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,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,所以,风水先生遂称其为“镇山”,意为“**元代**气”。传说,明朝在修建皇宫时,曾在这里堆过石炭,以备闭城不虞之用,于是民间多称万岁山为“煤山”。到了清顺*十二年(1655年),“万岁山”才改名叫了“景山”。

当时景山的山上,遍植元明清各朝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树,山下种植果树,因而景山也曾叫过百果园。园内还饲养过豹、鹿、鹤等动物,按照现在人的眼光这里简直就成了动物园。乾隆年间,乾隆皇帝对景山进行了大肆改建,先是在十四年(1749年),将原在景山东北部的寿皇殿,移建于景山北边。十六年(1751年),将景山五座山峰上明朝旧亭改造成五座造型优美、风格各异的亭子,居于景山之巅的亭子曰“万春”,左曰“观妙”,又左曰“周赏”,右曰“辑芳”,又右曰“富览”。在每座亭内还各供奉一尊铜佛,这五尊佛像代表着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的神灵。可惜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八国联军侵占北京,将佛像*走了四尊,只剩下了一尊,但这尊佛像也被砍伤左臂,后来也不知去向了。

乾隆年间兔儿山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,随着兔儿山被削平,万岁山成为当时北京城的*高点,崇祯七年曾丈量过万岁山,山高十四丈七尺,乾隆年间丈量时为十一丈六尺,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。

琼华岛在元至元八年改称万寿山,又称万岁山

琼华岛在太液池南部,山峰比景山略矮了十几米。整个琼华岛是按神话仙境的意图设计出来的“海上蓬莱”。当年为了修饰琼华岛,金朝皇帝还千里迢迢将北宋汴梁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岛上,形成了岛上怪石奇峰、透剔嵯峨的独特景观。

琼华岛始建于辽代,辽灭亡后,金又在辽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(1179年)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。太宁宫沿袭我国**园林“一池三山”的规制。元至元四年(1267年),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,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,赐名万寿山、太液池。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后,万寿山、太液池成为紫禁城的西苑。明代又向南开拓水面,形成三海的格局。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。

清顺*八年(1651年)时,顺*帝在琼华岛山顶建了一座白塔,因有此塔,琼华岛又被人们称为白塔山了。琼华岛亭台楼阁依山势分布,高低错落掩映在绿阴中。整个琼华岛置身在太液池的万顷碧波之中,宛如一块晶莹润泽的翡翠。

皇上带着宫眷们为什么愿意在琼华岛登高呢?估计景色美,离皇宫又近,另外还有关于琼华岛的有趣传说。相传,金章宗曾携宠妃李妃夜游琼华岛,二人坐在琼岛山坡上,面对如镜的明月,以谜字作联语咏情。金章宗先说一上联:“两人土上坐”,李妃随口吟出下联:“一月日边明”。李妃的下联是根据“谁怜旧时月,曾向日边明”的诗句而来,以此比喻她和章宗,章宗听后高兴万分,从此对李妃倍加宠爱。传说,辽国萧太后的梳妆楼,就在琼岛之巅。也有传说,元顺帝为爱姬英英,在琼华岛上建了一座采芳馆。

琼华岛上迷人的景致,再加上前朝皇帝的香艳故事,一定也为当时皇帝的重阳节登高带来无限的意蕴。

过去重阳节北京*热闹的地方是钓鱼台

因皇帝重阳节登高,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。每逢重阳,人们便带上酒具、茶具,到报国寺的高阁上,饮宴作乐。昔时,报国寺内有高阁巍然耸立,据说站到高阁之上,可以望见卢沟桥上过往的马匹。

在清代,北城居民,多去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登高;南城居民就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;西城的百姓,到西便门天宁寺塔,这里地势高,可以远眺四方。

天宁寺的僧人,在寺内还植有菊花,游人在此登高赏菊,其乐融融。据清人李静山《增补都门杂咏》诗云:“天宁寺里好楼台,每到深秋菊又开,赢得倾城车马动,看花犹带玉人来。”

要说重阳节游人*多的地方,就数玉渊潭的钓鱼台了。在重阳节这**,钓鱼台里的“养源斋”一带分外热闹。大家不仅登上巍峨的钓鱼台,还在钓鱼台西面、南面和会城门一带,设有跑马和赛车会。

北城居民爱去长河北岸金刚宝座塔登高

过去在重阳节,北城居民*爱去的地方,就是坐落在白石桥东长河(高粱河)北岸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。这里前临长河,背映西山,寺内宽敞广阔,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巍然耸立,寺外河水清清,岸边高柳绕长堤,宛如人间仙境。因此这里成为游人清明踏青、重阳登高的好去处。

真觉寺内的金刚宝座塔,是世间罕见的佛塔。自我国有建造佛塔历史以来,金刚宝座塔仅建有十余座。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目前全国现存的六座同类型金刚宝座塔中*为古老、雕刻*为精美的一座,堪称明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。

金刚宝座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佛塔,这种佛塔是在一方形高台之上建造五座密檐式佛塔,中间为主塔,四周为四座副塔,主塔较高,副塔相对矮小。

据史料记载,明成祖时,西域梵僧班迪达来到中原,向成祖进贡金佛五躯和金刚宝座塔规式。明成祖封班迪达为大国师,赐金印,建真觉寺供其居住,并诏准,在寺内按照班迪达所献图样,建金刚宝座塔。

金刚宝座塔于明成化九年(1473年)建成,系砖和汉白玉砌成,分6层,*下一层为须弥座,其上5层,每层刻有一排佛龛,龛内刻佛坐像一尊。宝座南北辟券门,券门内东西两侧辟小券门,内藏上下两侧各44级台阶,沿石阶盘旋而上可达宝座平台。重阳节游人可以沿石阶登上塔顶,此时西山美景尽在眼底。

经典院落纪晓岚宅中奇石来自兔儿山

纪晓岚是少有的奇才,他是《四库全书》的总纂官,“以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”而著称于世。

纪晓岚在京的故宅遗址,就在虎坊桥东的晋阳饭庄。此宅是纪晓岚的父亲姚安公纪容舒在户部任职时所购的宅院。纪晓岚年少时,随父亲入京即住在此处。

父亲病故后,纪晓岚回乡居丧三年后,于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携家眷至京师。因虎坊桥旧宅出典未赎无法入住,只得住在钱香树先生空宅中。

在纪晓岚虎坊桥的宅院中,有一奇石,此石高七八尺,玲珑剔透,奇巧秀美,在南城所有太湖石中,此石被推为第一。

如此秀美的奇石,纪晓岚是如何得到的呢?原来纪晓岚家的虎坊桥宅院,本是岳钟琪的旧宅,因岳钟琪战功卓越,建房时雍正皇帝特御赐兔儿山的一块太湖石作为新宅的点缀。兔儿山本是**御苑,山中奇石民间难得一见。纪晓岚很爱这块石头,他就因此自称为“孤石老人”。

纪晓岚去世后,黄安涛在此居住。辛亥革命后,此宅归为直隶会馆,兔儿山的奇石也不知所踪了,唯阅微草堂旧额,尚悬东小院北屋门上,后被直隶会馆取下。

20世纪30年代初,纪晓岚西侧故居被梅兰芳买去,办国剧学会和国剧传习所,梅兰芳在院内还搭了戏台。1935年,梅兰芳迁居上海,北平国剧学会大部分活动停止,仅陈列戏剧文物。1936年,此宅租给富连成京剧科班,用做学生宿舍和练功场。1959年,晋阳饭庄迁入。

那块曾与重阳节登高有关的兔儿山的奇石,再也没有被人提起过。

标签: 重阳节

渝ICP备2024022750号-1

Copyright©2004-2024 3158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