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北京烤鸭有“****美味”之称。外国人又有“到北京,两件事,游长城,吃烤鸭”之说。有句顺口溜是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不吃烤鸭真遗憾”。然而,吃了全聚德烤鸭,却不了解全聚德的饮食文化,是更大的遗憾。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...
北京烤鸭有“****美味”之称。外国人又有“到北京,两件事,游长城,吃烤鸭”之说。有句顺口溜是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不吃烤鸭真遗憾”。然而,吃了全聚德烤鸭,却不了解全聚德的饮食文化,是更大的遗憾。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吃饭已不仅仅是裹腹,同时还要追求更***的精神满足,不光要吃烤鸭,而且要“吃”文化,不仅要“品尝”,而且要“品位”。全聚德如今不仅仅是个烤鸭店,而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,丰富文化内涵和**经营品位的企业集团。
全聚德创建于清朝同*三年(公元1864年),经历了晚清衰亡、**建立、北洋军阀黑暗统*、全民族抗战、新**主义革命战*纷飞的动荡年代;新中国成立后,全聚德进行了公私合营,新设分号,扩建老店。“**”中,全聚德牌匾当作“四旧”被抄,被迫更名为“北京烤鸭店”。拨乱反正开始后,全聚德又**了***名称。在改革开放初期,全聚德在外省市开设多家分店,向海外派出厨师,传播烤鸭技术o1993年全聚德组建集团,注重无形资产品牌的保护和增值,实现连锁经营。1999年“全聚德”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“中国****”。
可以说,全聚德发展的历史,是北京近现代发展史的缩影;全聚德发展的历史,是中国餐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值此全聚德创建137周年之际,我们出版《全聚德的故事》,献给所有关心和爱护全聚德的人们。
“三把鸭子两把鸡”
“三把鸭子两把鸡”是话剧《****楼》主人公卢孟实的一句台词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谭宗尧先生刚读剧本时,不明白其含意。后来他在前门全聚德深入生活,才解开了这个谜。原来这是在给鸡鸭煺毛时,测定水温的一种方法。就是说,接连三次把手放人热水锅里,第四次手下不去了,这时候的水温烫鸭子去毛正好;下去两次,第三次下不去时,则烫鸡煺毛*好。非常简捷的一句行话,仅用了七个字,就道出了一个难于掌握而又至关重要的操作工艺诀窍。
在科技发展的今天,控制一定的水温已非难事。可在老世年间,给鸡鸭煺毛,既要煺净,又不伤皮,需要严格地控制水温,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。可是全聚德的先辈们,靠多年实践,靠精心总结,终于摸索出这个道理来,并形成了行业术语。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怎能不令人钦佩?靠这精神,使传统的“鸭四吃”变成了丰盛的“全鸭席”;靠这精神,名噪京师的全聚德赢得了誉满全球的名声;靠这精神,把一个世纪前的小小“鸡鸭店”建成实力雄厚的烤鸭集团;靠这精神,才有百世老店重换新颜的今天。
为全聚德引进新菜
1930年,李子明接管全聚德后,为进一步招徕顾客,他把山东老乡吴兴玉请到全聚德来负责掌灶。
吴兴玉是山东福山人,因为脸上有麻子,所以人们在背后管他叫“吴麻子”或“玉麻子”。他曾在天津登瀛楼学徒,后到北京,在西四牌楼附近的同和居饭庄‘=瞧二*“(二灶),凡是同和居的名菜他都会做。吴师傅来到全聚德后,带来许多以前全聚德没有的新菜,如芙蓉鸡片、油爆鸡丁、干烧冬笋、扒海参、”三不粘“等。”三不粘“这道菜是他的拿手绝活儿。现在健在的104岁的全聚德二掌柜李之植清楚地记得吴兴玉做的芙蓉鸡片*地道。
除此之外,他还利用鸭子身上取下来的各种”下脚料“,如鸭膀、鸭掌、鸭心、鸭胰、鸭腰等,做成具有山东风味的美味菜肴。如炒辣子鸭肠、酱爆鸭丁、烩鸭四宝、糟鸭片,都很受顾客的欢迎。
吴兴玉的徒弟王春隆师傅回忆说,吴师傅做菜肯琢磨,什么原料适合爆炒,什么原料适合扒烩,他都边做边总结。用吴师傅自己的话来说,是用脑子炒菜。炒菜时,投放作料做到一勺准,不能”尝底子“,来回找补。每道菜炒完后,他都要耳听、眼看,注意观察顾客的反应,以便日后进一步改进。
应该说,吴兴玉师傅的到来,丰富了热菜品种,提高了菜品质量,为当时”鸭子楼“全聚德向高级饭庄目标迈进,做出了突出贡献,非常值得在全聚德历史上记下重重的一笔。
1951年吴兴玉离开全聚德。